PG电子官方app下载沧海观鲸|他山之石:全球蓝鲸集群实践之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新闻资讯     |      2024-01-01 13:22

  PG电子官方app下载沧海观鲸|他山之石:全球蓝鲸集群实践之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蓝鲸集群”由赛迪顾问识别而出,代表着全球产业集群建设的最高水平。其综合规模世界领先、前沿创新能力蜚声国际、要素资源高度聚集融通,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首批蓝鲸集群共七个,遍布亚、美、欧地区,产业辐射全球170余个国家及地区,创新成果独揽全球1/4,合计经济体量超4万亿美元。

  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以“三来一补”企业聚集为源起,经历了两轮转型升级,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现如今其产品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举世瞩目,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大量向外转移。深圳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政策优势,引进了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90年代初,“三来一补”贸易在深圳发展到达顶峰,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数量占据广东省的三分之一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近一半,出口总额、就业人数、工缴费结汇均占全省的40%左右。“三来一补”贸易为深圳带来了“第一桶金”,以“深圳加工”创造了“深圳速度”,实现了深圳经济快速腾飞,1980-1995年深圳GDP年均增速超过30%。于此同时,深圳积累了雄厚的制造业“基底”,并形成了活跃的市场氛围,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在低端产品加工方面竞争优势减弱,开启了第一轮转型升级。在生产模式上,众多加工型企业由“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转变为直接代工,形成了“贴牌生产”(OEM)模式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开展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上,20世纪末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兴起,深圳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轻工业逐渐转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至21世纪初,深圳制造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加工业逐渐“隐退”,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主力军”。1991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仅177亿元,2001年则达到了3132亿元,10年间增长了近18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0.8%增加到59.7%。此外,2000年深圳硬盘驱动器、硬盘磁头、计算机板卡年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95%、90%、70%,稳居全国首位,硬盘磁头产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三,“深圳制造”能力已举世瞩目。

  深圳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和模仿创新实现快速快速崛起,并构建起了完善的产业链条。例如在手机行业,更是依靠模仿国际领先厂商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2008年,深圳已拥有5000多家手机生产厂商,凭借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不仅在国内击败了国外进口手机品牌,还将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国家。

  然而,2008年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陷入短暂低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赖以生存的全球产业链网络;另一方面,以苹果为首的智能手机出现,全球智能终端产品迭代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导致缺乏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被市场迅速淘汰;此外,电子商务兴起,导致电子元器件的价格逐渐透明化,极大削弱了深圳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圳由此开启了第二轮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发展目标,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质”的有效突破。这一时期,深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8%,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并高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从2005年的4885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14133亿元,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0%以上,华为、中兴通讯、创维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加速,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国内、国外双重挑战,但其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实力,规模与质量均再上新台阶。2022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48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助力深圳市稳居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从国内来看,众多城市正加快制造业招商引资步伐,而深圳伴随土地、劳动力、物流等成本上升,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富士康、华为等企业陆续赴外地扩建,大批企业迁至广东省内其他地区,2017年深圳市外迁的制造类企业463家,2021年上升至4344家,外迁企业数量增长近10倍。但与此同时,深圳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与新增企业仍呈现增长态势。规上企业方面,2017年深圳电子信息规上企业数量为2411家,2021年则增长至4186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7%,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2.1%,创下历史新高;新增企业方面,2022年深圳新注册的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数量超过2.8万家,占广东省总数的47.5%。在国内诸多城市追赶之下,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并未减弱,且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从国际来看,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一方面,深圳市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2022年出口机电产品总额达1.68万亿元,增长8.7%,占同期深圳市出口总值的76.5%,其中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分别增长28.6%和24.3%。另一方面,近年来深圳围绕光通信、超高清视频、高端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布局实施了100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以央地协同、多主体联动模式开展技术攻关,为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先行先试的探索精神,同时根植于本地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集群构建起了核心竞争力,加之与日俱增的创新实力,推动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了可持续竞争优势。

  深圳市政府在集群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深圳就“敢为天下先”,成立了对外经济技术联络办公室,积极主动引进外资、港资,极大推动了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深圳所制定的二百余项经济法规、规章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在国家尚未出台立法的情况下先行制定的,并且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撤销或合并了近20个专业经济管理局和部分相关行政单位,打破了按行业、产品门类设置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模式,开展简政放权,为企业营造了优渥的营商环境,也为电子信息产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更注重产业集群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打造“20+8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等诸多电子信息领域,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多个主管单位出台了超过20项条配套文件,形成了较为领先的集群培育政策“组合拳”,助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更具国际竞争力。

  早期外贸加工模式,为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了丰富的企业生态。现如今,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体系,成为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深圳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基本形成了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在网络通信、智能终端等领域拥有华为、创维、中兴通讯等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形成了“头雁”引领、“众雁”跟随的产业链格局。同时,截至2022年底,深圳拥有供应链服务企业超4000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质量管理、撮合交易、金融服务、采购分销等拓展服务。上下游企业星罗棋布、供应链服务企业“串珠成链”,在深圳甚至有“一天找齐上下游,三天创意变产品”的说法,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促使全球更多电子信息制造业资源进一步向深圳集聚。此外,深圳持续围绕产业链打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生态,如依托华强北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等,立足多元化产业载体,进一步提升集群发展能级。

  锻造企业创新长板。深圳电子信息集群的创新发展,具备鲜明的市场导向性和企业主导特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是集群得以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早在1994年,深圳市政府便出资成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专门为初创企业进行投资或提供担保;1999年,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创新投资公司,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风险投资。政府的高度支持,为深圳企业创新提供了“底气”。深圳已形成了四个“90%”的企业创新特征,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在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创新动能则更加强劲,2022年深圳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行业七成以上,汇川技术、海能达、深信服等众多骨干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凸显。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相较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深圳基础研究环节相对薄弱。为了补齐短板,深圳近年来引培了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截至2021年底,深圳已拥有129个国家级、1292个省级,总共3070个创新载体,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此外,针对高质量教育和科研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深圳积极面向国内外开展“招校引智”工作,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并与高校合作形成了“科技+产业+资本”模式,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为集群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